目前分類:甫說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先說一聲,這是一篇無聊的文章,純粹只是我今天做的一點無聊事的隨筆。內容只是我今天在思考為什麼一本期刊的impact factor大起大落的過程,特別的沒有趣味性喔。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EP: G的主編Lindsay曾經說過,他希望他能夠讓JEP: G成為一本國際化、具有多樣性的期刊。他相信,網際網路的發展將能夠消弭地理的邊界,而讓來自不同國度的研究者們能夠順暢的交流。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動化(automaticity)的一個定義是不需要認知資源,可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最近在中壢,嘗試到好幾次自動化的痛苦。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1 Mon 2006 21:19
  • 喜悅

前不久收到我在 ISI Web of Knowledge訂閱的被引用通知。那是我們在M & C的一篇NP的文章,引用者則是兩位德國的研究者,這是他們今年八月發表在JEP: HPP的auditory NP的研究。

收到這則消息非常興奮。這感覺就如同出國開會時,最棒的體驗就是遇到有共同研究興趣的人,可以聊彼此的研究一樣;發表了文章之後,最開心的就是有人引用了自己的研究了。會覺得自己的東西對於整個研究議題還是有小小小的貢獻,也會覺得有種終於有些學術交流的感覺。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難得坐捷運來學校。

因為等的班車要過5分鐘才會到,便四處東張西望。

這才發現,以西門捷運站為例,開往小南門、中正紀念堂的月台上的標示居然是「小南門、中正紀念堂(與其英文) → 」。大為驚訝。

他們只用箭頭符號標明去向也就罷了(畢竟因為後天學習的效果,大家對於箭頭的意涵有共同的解釋),但是,「目的地 → 」有違常用規則。看起來很像從某某地出發,要到一個未知的地方。應該是「 → 目的地」之類的標示法才能讓人理解。甚至「出發地 → 目的地」的標示法更好。

如果我是異鄉的旅客,應該會很無助吧。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Nelson Cowan在他1998年的文章的一句話。

當時的情境是,Cowan在評論fuzzy-trace theory的研究,並且提出他15年前未發表的實驗資料做為佐證。因此,他下了這樣的一個註解。

嗯,我只是要讚美他,15年過後,即使是未發表的資料仍然記憶如新。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常有人問我在國外跟國內做研究的比較。我的答案通常是國外的研究環境比國內好太多了。國外的研究設備不一定比較新穎,最重要的是,國外的刺激比國內要豐富許多。有很多的教授、博士後、與博士班學生可以討論,還有許多精彩的來賓演講。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份研究可以得到各式不同的建設性建議(我會強調建設性建議是因為在國內的演講有時候建設性建議比非建設性建議還要少),可以充分的欣賞到不同研究者的思路,而也使得後續的研究更有彈性與創造性。

以今天的演講為例,來訪的演講者是U.C. Berkeley的Mark D'Esposito。他是神經科學的教授,也是腦造影中心的負責人。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聲明,這可不是什麼嚴謹的實驗,只是個實用的比較罷了。

每次買了馬鈴薯,因為通常一次會買好幾個(超市是袋裝的),所以會有一陣子之後,馬鈴薯發芽的困擾。

大約兩週前到Schnucks買馬鈴薯,我就特意看了一下他們所註解的如何保存馬鈴薯。大意是把馬鈴薯保藏在「乾燥」、「寒冷」、「陰暗」的地方可以保存比較久。

如果不考慮掛在屋外,那我至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室內陰暗的角落,一個是冰箱的冷藏室。因為室內暖氣需要隨時保持開啟,所以室內溫度並不低。所以市內陰暗的角落只符合「乾燥」跟「陰暗」兩個條件。而冰箱裡頭,因為有自動制冰裝置把水份引入,所以濕度應該比較高(這點未經證實),所以應該是符合「寒冷」跟「陰暗」兩個條件。

我其實不是想看「乾燥」跟「寒冷」何者重要,純粹只是要看放在哪裡可以保存比較久,以後好做個參考。

所以囉,我就把一袋馬鈴薯分成兩份,一份放在櫃子裡頭,一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一直相信睡眠時間是很有彈性的。

比方說,我們可以學期期間每天睡五個半小時,到了寒暑假,再每天睡十二個小時補回來。

我以前就曾經這樣身體力行過,覺得還不錯。唯一的缺點是,會被擔心說是不是生病了,怎麼一天到晚都在睡。

現在正在想,REM跟non-REM睡眠要不要分開計算。算了,這種實驗太殘忍了(對受試者跟實驗者都很殘忍),還是不要輕言嘗試。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Jan 30 Sun 2005 11:24
  • 食量

我一直有個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到了美國之後感覺食量大了很多。

有好多種可能性。一種是因為天氣冷,會比較想吃東西。還有一種是因為這裡吃的味道變化比較少,所以會希望吃更多的口味。還有一種則是因為東西都是自己弄,所以比較容易沒有限度的多吃東西。

不過跟朋友聊天之後,發現好像不只我是這個樣子。嗯,那暫時相信假裝是氣候的因素好了。

說不定啊,人們有一種「冬天儲食」基因,就像要準備冬眠的動物一樣,溫度一低,就會開始拼命增加身體儲備的能量,以備不時之需。呵呵,越想越有道理,真是個美好的外在歸因。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因為我不是太重視衣服怎麼樣搭配比較好看,這裡談的也不會是什麼顏色的衣服配上什麼顏色的衣服比較好看,也不會是什麼樣的條紋適合什麼樣的條紋。我想問的問題是,怎麼樣穿比較暖。

我從小就相信,暖活的感覺是相對的。所以我自己會有一套規則。如果是攝氏二十度以上的話,就T-shirt配上薄襯衫;如果是十五度以上的話,就加件小外套;倘若是十度以上,那就加件毛衣;如果很神奇的到了十度以下,就加件高領內衣。

我還記得,有一年冬天我覺得好冷好冷。我後來歸咎於我太早多穿上保暖的內衣或毛衣了。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an 30 Sun 2005 08:42
  • 甫說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論,每個人也會有自己的一套哲學。這些理論千奇百怪,無奇不有。有的理論可以對應到一大群人身上。有的理論,則只能適用於當事人。當然,有的理論,還真的只是理論而已。

在這兒,我會貼上一些我自己的想法。願不願意買我的帳,就看看倌您囉。當然,最好的作法,就是看一看、笑一笑囉。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