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聲,這是一篇無聊的文章,純粹只是我今天做的一點無聊事的隨筆。內容只是我今天在思考為什麼一本期刊的impact factor大起大落的過程,特別的沒有趣味性喔。

在目前的學術系統中,因為採用了量化的評估,所以往往以一個人或一個機構發表的論文總數為指標。當然,論文的品質有好有壞,所以,又有了以該論文所登載的期刊有沒有被SCI或SSCI等論文索引系統收錄的標準。然而,縱使有被SCI或SSCI收錄,期刊的品質還是不一致(所以才會有「文章在某些期刊發表不僅不會提升一個人的聲譽、反而會有所損害」的說法),也因此,就有了以impact factor來為期刊做排名的比較法。
------
以上寫了那麼多瑣碎的事情,其實只是做個筆記,把今天認真研究過的impact factor的算則記下來。之所以會想要查這個指標,是因為某期刊的impact factor的分數有如溜滑梯一般的緣故。
剛剛認真的研究了一下impact factor(或許可以翻譯為影響力指標?)的算法。依照ISI的系統,所謂的impact factor,是在某年度之中引用某特定期刊前兩年發表的文章的總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的文章總數。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知道貓頭鷹期刊(虛構)的2005年的impact factor,如果貓頭鷹期刊在2003年與2004年總共出版了100篇論文,而這100篇論文在2005年被引用了300次,那impact factor就是300 / 100 = 3。這是很不錯的數字了。
還記得幾年前有一份期刊剛開始發行,就稱之為VC好了。它在2001年左右的impact factor的表現非常好,大概在實驗心理學的期刊中排名前25%。當時我們都極為驚訝,想說這本期刊的成長速度真是驚人,真的是期刊總編領導有方。今天查了一下,VC在2005的排名已經落到後50%了,表現大不如2001年的盛況。
後來我就猜想,會不會是VC在1999或2000年有一本特刊,內容是刊載非常熱門的主題的緣故?先察看了一下每年的文章的被引用率,發現2000年的期刊的文章被引用次數特別高。之後,連到期刊的網頁,瀏覽2000年的內容。果不其然,該年有一本改變盲(change blindness)的專刊,滿滿的都是相關的研究。因為懶得用SSCI慢慢查的緣故,直接把該期的一些文章丟到Google Scholar查詢,發現有好幾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數都是一兩百次。也因此,只要這個主題繼續熱門,2001年仍然有許多相關文章的出現,那VC的impact factor就一定會很高了。之後,過了2002年,2000年的文章不再被列入impact factor的計算之中,縱使還是常常被引用,還是無法讓VC的impact factor維持在較高的水準了。
無聊的我,想到這邊的結論其實是,如果你是一本期刊的主編,希望這本期刊有好表現,只要找一個熱門議題,再找一個在該領域有人脈的客座編輯,請他邀稿主編一本特刊,那就可以讓期刊的impact factor大幅提昇了。
可是這樣子,我們還要那麼在乎impact factor嗎?

註1:只看impact factor雖然很簡單,不過真的有點簡化了。其實ISI本身也會建議不該只看impact factor,而要考慮多項指標。可惜的是,有時候要形成一項政策,會很難具體納入這些複雜的考量,只好採用簡單的指標。
註2:真的很佩服TICS,找了不少頂尖的學者寫了許多重要領域的文獻回顧。這使得這本期刊成為重要的期刊,當然,impact factor的排名也是第一名。
註3:這些縮寫(VC、TICS、ISI、SCI、SSCI)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遇到,所以就以縮寫代號簡稱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l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